兰州大学:拔剑强国七十年

- 编辑:365速发登录入口 -

兰州大学:拔剑强国七十年

原标题:兰州大学:强国发展七十年 近日,2025中国核学会学术年会在兰州大学召开。数千名国内核科技工作者走进这所大学,经历了核学科70年的艰辛历程。一个鲜为人知的主力,如今已初露端倪,一根根扎根西北母城、培植核科学专业人才的国家教育服务长卷,正在慢慢走出来。 1955年,随着我国“两弹一星”工程的战略扩展,国家决定在北京大学和兰州大学建设物理实验室。兰州大学设立了代号“505”的物理实验室,成为新中国核科学教育的起点。 “那个时候,无非就是国家的愿望和需要。”第一批创业者依托在信息和设备匮乏的情况下,通过手写采访和自制实验仪器为发展中国核工业奠定了基础。 经过三年的筹划,第一批学生被录取;又过了三年,“505”物理实验室更名为“近代物理系”,核学科建设步入正轨。 1965年,南开大学核物理、放射化学专业并入兰州大学。教师人数扩大到100人左右,整体实力大幅提升。此后,1978年至1985年,兰州大学近代物理系在理论研究、器件研制和应用技术领域取得了全面突破,荣获多项国家、省部级奖励。 2006年,面对新的国家核能发展战略,兰州大学重组组建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建立了覆盖5个本科专业和学士、硕士、博士全链条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 如今,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已参与建设核生化灾害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天然产物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稀有同位素弗鲁安科技中心等3个国家级、11个省部级平台。不断在人才培养、技术培养、转化成功等方面取得突破,朝着“推动学科跻身世界一流”的宗旨迈进。 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取得的突破性成果不仅限于基础研究。 在航天领域,陈希孟教授带领团队成功实现利用低空伽马射线对复杂月球环境进行嫦娥探测器距月面高度测量,为我国本月成功软着陆提供技术支撑。此外,团队主导开发了我国RTPV同位素动力资源,为我国星际探索和深海进路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在专注于切割中的切割的同时,积极推动民用领域的研发拓展:应用成像技术探索建筑资源和古代发现;开发的放射性核素自动分离装置和核树脂研究材料为环境监测、放射性物质处理和处置提供了“兰达解决方案”。 70年来,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始终有““拔剑强国,团结用核力量”,为国家培养学员7000余名。核科学领域的热门人才,其中院士3人,院士2人。他们像星星一样散布在我禁令核工业的各个重要岗位上,见证并分享着中国核工业发展的辉煌。 (记者尚杰 王丙亚 通讯员 李静) (编辑:李芳、郝梦佳) 分享这么多人都能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