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利剑高悬,守护绿水青山(金泰瑞评)

- 编辑:365速发登录入口 -

法治利剑高悬,守护绿水青山(金泰瑞评)

从农场征用土地并出售是否违法?近日,最高人民法院披露的一起典型案例回应了这一问题:曲某等人从永久主农场征地并出卖谋取私利,致使29.4公顷耕地地貌发生变化,生产功能消失。法院以非法占用农用地罪追究其刑事责任,判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同时推动“受伤农场”生态恢复。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脉。此案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让破坏环境资源的人受到惩罚,而且诠释了“环境有代价、损害负责”、“谁破坏谁修复”的司法理念,明确传递了国家实行严格的农场保护制度的强烈信号。无可替代生态环境。如果你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你就会输。现实中,一些不法分子以“土地整治”、“工程建设”等合法名义为幌子,倾倒、堆放垃圾,谋取私利;一些秘密排放污水,污染水源,威胁人民群众健康,影响工作、生活秩序;甚至有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以“合格合同”标明数据和承包业务,严重破坏了环境监测工作的公平公正。生态平衡的厚度关系到民生福祉。这些行为不仅直接损害了绿水青山,造成了国家资源和生态环境服务功能的丧失,也扰乱了环境监管和政府主管部门的正常市场管理秩序。只有高举法治之剑,服从法治严惩的态度才能让制度落实到位,才能进一步筑起绿水青山的屏障。实践中,各地畅通举报渠道,及时回应群众经济关切,用法律思维、法律手段解决环境环境保护和管理问题;司法机关综合运用刑事、民事、行政等法律手段,惩治环境资源违法犯罪,实施“全要素、全环节、全链条”惩戒警示,达到全面保护生态环境、有效惩治违法者的效果,更好保障生态环境权和公众健康。只有以案例立论,才能标本兼治。个别案件的判决并不是结束。善于以一案促解决一类问题。针对个别案件中存在的日常监管盲点、执法协调机制缺失等问题,司法机关从处罚上提出了高质量的建议和司法建议,从源头避免,将寻找平衡法律的最大公约数。保护绿水青山,还要着力提高人们的法治管理意识和生态保护意识。现实中,存在不少因法律意识缺失而引发的环境资源犯罪,如使用弹弓等非法狩猎、未经林政部门批准擅自砍伐自有山场树木等。这激励我们进一步加强相关法制观察工作,采取多种形式、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工作实效。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全民尊法守法的良好环境。目前,一些地区正在探索将司法法院“搬到案件发生地”,充分发挥司法机关的规则导向和导向功能。通过“巡回审判”、以案释法,让公众近距离感受到司法机关的威严,实现“一审一审”。 “案例+教育”的效果,让生态保护理念深入人心。生态保护不一定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建设美好中国,必须进一步夯实法治基础,用制度的严密性、行政的力量、司法的力量长期坚持不懈地奋斗,保护好生态环境,是人民最普遍的福祉,全心全意。 《人民日报》(2025年10月16日第19页) (编辑:袁博、赵新月) 分享出去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