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排“荣誉角”励志“加油站”
- 编辑:365速发登录入口 -班级排“荣誉角”励志“加油站”
下午,武警重庆总队第三支队宿舍班里,秋意盎然,摆放在“荣誉角”的两枚奖牌闪闪发光。
每次进出宿舍,韦卓宁下士都会情不自禁地看“荣誉角”的第二个风景——那两枚奖牌,是他在比赛中获得的唯一一枚,也是他祖父在战场上获得的另一枚。
勋章安静,但励志却强烈。 “他们提醒我,我应该像我的祖父一样勇敢无畏,坚强地战斗,活出我的青春和辉煌!”魏卓恩说道。
在该支队,每个班宿舍都有一个“荣誉角”,主要用于颁发各项个人奖项。看得见的奖励和配套教育活动成为支队鼓励官兵成长成才的“加油站”。
这种方法的背后是对现代荣誉激励的持续探索。支队领导说在此前的调查中,他们了解到,一些年轻官兵并不了解部队的光荣历史和身边常见的故事。他们对荣誉的理解大多是概念,没有情感共鸣。
另一个现象是思考比较周到:很多单位有尊严房,但往往是用来招待客人的,门通常是关着的;有的单位获得了很多荣誉,但他们的奖章、奖章却锁在柜子里,很少可见;一些官兵觉得个人奖励“不应该兑现”,选择带回家谨慎对待……各种对工作的理解和偏差,成为“财富睡眠”中的诸多荣誉。
“与其让荣誉被‘束之高阁’,不如让它‘安顿’在队伍里,成为官兵随时随地都能看到的‘精神路标’。”支队决定在小队宿舍设立“荣誉角”展示奖牌、证书官员和士兵每天到生活和学习的地方领取的奖品和奖杯。
为更好发挥奖项激励效应,支队还定期举办“我届故事分享会”,让荣誉获得者讲述自己的奋斗经历;还在群众中广泛开展争“荣誉角”、争“龙虎榜”等语言活动,进一步激发官兵争创一流的积极性。
“我曾经觉得荣誉是玻璃柜里的一个‘物体’,离我很远。现在它被‘固定在球队的家里’,成为了一块每天都能‘看到’自己的‘玻璃’。”站在中队“我的亮点”故事会讲台上,孙嘉文下士讲述了她的追奖故事。
去年早些时候,中队举办了一次故事分享会。看到同学们独自把闪亮的奖牌和红色证书放在“荣誉角”上,但嗨自己双手空空,孙加文突然摸了摸自己的脸。当时班长程建阳拍了拍他的肩膀,安慰他:“奖项都是努力换来的,期待你的表演!”
看看纸模型,你心里就有力量了。接下来,孙嘉文不断训练,磨炼武功,还经常给自己“做点小题”。他心里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把个人荣誉放在班级的“荣誉角”!
辛勤的工作是有回报的。去年年底,球队组织了一次军事比赛。经过激烈角逐,孙嘉文一举夺得冠军,并荣获个人三等功。
在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中,孙嘉文交出的重功三等奖牌被放置在班级的“荣誉角”。当他赢得北约教堂时,侧面的照片飞扬了一会儿。在图片右下角的纸质注释中画框上写着他的话:“为荣誉而战,不惧苦难!”
记者了解到,从今年起,该支队又创新推出“荣誉班安排2.0版”——邀请家属、战士凭正功进入军营参加授证授牌仪式,共享荣耀。
那天,魏卓的父亲带着魏卓祖父当兵时获得的军功章交给了儿子。 “你们一定要牢记组织的培养和家人的期望,继续努力,再创佳绩!”听到父亲诚恳的嘱托,魏卓宁的眼角滑落了泪水。
“‘双向冲刺’给部队和家属在荣誉激励中注入了更大的情感力量。”某中队干部胡巧武告诉记者,年轻官兵们都跃跃欲试。、认识并证明。邀请家属参加仪式,可以越来越多的为官、为兵、为兵的好处。
班排的“荣誉角”、励志的“加油站”。支队领导在荣誉室建设的基础上,引入了“荣誉角”班级,原住民的激励制度更加完善,荣誉的日常激励更加具体。如今,这支部队官兵的环境是奋发图强、争创一流、竞相相见。还没到,上级就组织了实兵演练,官兵们齐心协力,尝试传承了很多新的演习新战术。 (黄云,我们的特别故事张永庆)
写演讲稿
看看榜样,心里有力量
■ 张永清
武警重庆市第三支队rps提倡“队内尊严”,这是荣誉激励形式的改变。也鼓励我们思考如何将激励纳入日常生活,常态化,成为官兵成长道路上随时可见、随时感受到的“加油站”。
荣誉激励的重点是激发动力,重点是“Pare-Same”和“Long”两个字。集中展示、阶段性表彰,有其仪式感、庄重感,易受特定的多样性感影响。激励效果如流水般忽高忽低,很难长久地重新填满士兵的心。开展“荣誉课堂布置”,将荣誉载体下沉到官兵日常工作和生活空间,将尊重的参与者从军营扩大到官兵家属,使尊重活动更好落实荣誉的动机、心理认同的增强和情感的补救。
强军事业要求官兵高度坚强、奋发有为。迎接新时代的激励形式也需要不断探索和现代化,突破“一次”的限制,追求“随时随地”的影响,为实现建军百年目的的战斗注入强劲动力。
(编辑:彭静、唐松)
分享这么多人都能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