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移动课堂”中培养创造力
- 编辑:365速发登录入口 -在“移动课堂”中培养创造力
原标题:在“移动课堂”中培养创造力“工作不怕累,不怕失败,失败后重新审视是新的起点”。近日,在山东港青岛港75号泊位,“人民工匠”徐振超向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振超班”的学生们讲授工匠精神的价值和重要性。
为企业家开设讲座、聘请大国工人进行实践教学、带领学生进行社团演出……这些举措都是青岛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以“思政大课”建设为主的创新实践。
“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但实际工作中,高职院校思政课经常面临特色不够突出、与教学内容融合不够等问题。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秦青松介绍,学院利用“移动课堂”带领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国家发展,感受时代变迁,了解人民需求,从而树立远大理想信念。
“学校构建了‘微观经验+大技能’的实践教学模式。”青岛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支部书记郑萍萍介绍,所谓“微体验”,是指从第一学期到毕业,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单独或以小组形式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目前,学院开展了在家读红字、劳模精神演讲、模拟法庭等活动。 “大实践”工程立足学校义务思想政治课rses 是必选项目。采用课前布置任务、课中指导反馈、课后总结呈现的模式。
同时,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将思政课程“转移”到企业,有效提高了思政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创新技术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是车间里的技术成果,是我们年轻人肩上的重任。”在青岛三合股份中国新能源生态科技馆,形势政策课老师吕秀霞在兆瓦级智能充电群面前,向同学们讲解“高水平科技自力更生、自力更生”的重要性。
此外,青岛职业技术学院还努力拓展校外技能基地和人才培养工作。与青岛党史纪念馆、木关岛社区等16家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实践内容涵盖法制教育、红色文化、职工模范精神、社区服务等领域。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通过“移动课堂”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和场景,拓展了整体学习的新格局。学生多次在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奖。技能过硬、道德高尚的毕业生群体已成为青岛建设“工人城市”的主力军。
(记者刘艳杰)
(编辑:李芳、郝梦佳)
分享出去让更多人看到
